摘 要: 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商贸流通业在整个经济社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支撑性地位越来越突出。现阶段,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原有的商贸流通体系很难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数字化转型将是未来商贸流通企业的核心议题。基于此,本文在梳理数字技术如何应用于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基础上,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商贸流通业数字化转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数字化转型的新机遇,并提出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商贸流通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双循环”新格局 粤港澳大湾区 商贸流通业 数字化转型
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 商贸流通业在整个经济社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支撑性地位越来越突出。2020年9 月9 日,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八次会议明确提出, “现代流通体系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构建新发展格局, 必须把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2020 年12 月26 日, 全国商务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明确提出, “2021 年, 将全面促进消费, 建设现代商贸流通体系, 打通内循环堵点,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 中国经济变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商贸和消费领域的数字化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全面推进传统商贸流通业数字化转型, 促进了新零售、新物流、新贸易的发育成长, 为数字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根据有关研究机构预测, 在不考虑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冲击的情况下, 数字化转型可以使零售企业成本降低7. 8%、营收增加33. 3%, 物流企业成本降低34. 2%、营收增加33. 6%。目前, 我国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比例约为25%, 远低于美国的54% 与欧洲的46%, 尚处于起步阶段。① 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规模和水平居全国前列, 是我国数字化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2017 ~ 2020 年, 广东省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连续四年稳居全国第一。② 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为粤港澳三地经济融合发展创造出更为便利的条件, 极大地促进三地要素自由流动, 尤其是在商贸流通领域, 这种变化尤为显著。如互联网支付技术在粤港澳三地的普及为消费者带来消费体验的无差别感, 商品定制、线上线下融合、体验式商业等数字化营销新模式激活了粤港澳三地商业发展新空间。粤港澳大湾区应该抓住数字经济发展的新机遇, 顺应新技术、新消费、新贸易、新物流的大趋势, 进入更高层次的“新贸易” 阶段, 加快商贸流通业数字化转型, 构建现代流通体系。
一 数字技术在商贸流通业中的应用
商贸流通业数字化转型的目标是利用数字技术重构商业模式与发展战略,其实质是以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为核心, 推进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与商贸流通业深度融合发展,构建连接供应商、生产商、零售商、消费者以及各种相关资源的数字化商业生态网络, 解决商品生产和消费在空间与时间上的供需矛盾, 提升生产效率与流通效率, 进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早期,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应用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割裂的, 而随着数字技术应用不断深入, 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必然是深度融合的。
(一)大数据技术在商贸流通业中的应用
大数据技术能够根据现有的消费者行为数据, 判断消费者想要购买哪些商品, 喜欢购买哪些商品, 不同的消费者需求有哪些具体差别, 哪些需求可以归纳到一起来进行分类, 因而, 企业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洞察消费者需求, 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生产, 优化生产方法与营销策略。大数据技术在零售业的应用最为广泛, 支付数字化、用户数字化、商品数字化, 零售服务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被数字化, 获取用户流量、抢占新品爆品、提升消费者体验的背后是一场数据之战, 利用大数据技术, 零售商可以采取更优的方式为消费者提供服务,因而, 大数据催生了价值链商业模式的创新。
(二)云计算技术在商贸流通业中的应用利用云计算技术建立互联网业务平台对发展商贸流通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平台是连接产业链上游和下游的通道, 打通产业链, 实现上下游对接, 推进产业链上下游数字化, 需要运营商云、行业云、个人应用云、政府云等业务运营商的支持, 需要消费者、供应商、企业和第三方平台多方合作。① 从早期的电子商务网站到如今的云计算巨头, 美国亚马逊的云计算服务涉及计算、存储、应用、运维等各个细分领域, 用户可以在亚马逊的云平台里实现一站式部署和应用, 迅速响应业务需求, 灵活的计算资源和付费模式深受用户欢迎。云计算技术可以通过分析消费者在终端上的行为数据, 为每个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建议。现实生活中, 图书销售与电影推荐就是很好的应用实例。云计算技术体现了一种共享经济, 催生了信息链的商业模式创新。
(三)物联网技术在商贸流通业中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仓储领域的应用较为广泛, 它可以通过智能化管理对产品信息进行整合与处理, 有效改进物流体系中的配送、运输和智能货架等体系。在仓储环节上, 当商品售出之后, 物联网的射频技术可以定位商品的存储位置, 并将商品信息传递给库存管理人员, 提升了信息传递的效率; 在运输环节上, 物联网技术可以准确定位商品的位置, 提升物流的运输效率; 在配送环节上, 根据商品的信息, 物联网技术可以提供最佳配送路线。物联网的处理层技术还可以全面分析与处理商品信息, 从而帮助工作人员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因而, 物联网催生了供应链商业模式的创新。
(四)区块链技术在商贸流通业中的应用
区块链技术具有公开透明、可追溯、不可篡改、去中心化、高度自治等特点,它的出现有效地解决了信息传输的安全问题, 被广泛应用在电子商务领域。区块链技术可以重建虚拟世界的交易成本并彻底改变原有的信用模式、共识机制与履约方式, 区块链的不可更改性可以防止造假, 有助于建立信任, 降低履约成本, 显著提升价值创造效率。区块链技术能够使整个供应链中的信息流更加完整可信、公开透明, 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快速找到解决方案, 显著提升了供应链管理效率。① 因而, 区块链催生了生态价值商业模式的创新。
(五)人工智能技术在商贸流通业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 特别是机器人的广泛应用, 使得传统商贸流通业中大量中低技能的工作岗位被取代, 造成失业人员大幅增加。即便如此, 有关人工智能的智慧商业活动仍在大量涌现。零售电商行业是人工智能技术的最直接受益者,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重新刻画消费者特征, 重构商品属性, 实现“人” 的场景化、社群化和中心化的协同, 实现“货” 的精准化、在线化和情感化的协同,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对“人” 和“货” 的重构, “场” 突出了多元化场景下消费者特征与商品属性的精准对接, 人货匹配路径由原本的“人找货”转变为“货找人”, 匹配方式由原本的“物以类聚” 转变为“人以群分”。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准确预测天气变化、折扣活动、顾客需求变化等因素对库存的影响, 从入库、存储到包装、分拣, 实现全过程的智能化和无人化,能够更好地优化库存管理, 更好地控制成本, 从而引发商业模式的智能化创新。①
二 粤港澳大湾区商贸流通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问题
(一)商贸流通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信息化支撑体系不健全
数字化是在整合优化以往的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基础上, 使用新的数字技术手段提升企业技术能力, 提升运营与管理水平, 使企业适应数字化转型变化带来的新要求, 因此, 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是数字化转型的基础。目前, 大湾区内部各城市商贸流通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 香港企业信息化水平较高,93%以上的企业属于现代服务业, 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比较快, 应用能力强,超过一半已经实现数字化。大湾区内其他城市企业的整体信息化水平较低, 中小型商贸流通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偏低, 缺乏供应链管理手段的现象尤为显著,生产商、零售商、供应商、消费者等各个主体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偏低, 行业间信息化衔接不够, 这是大湾区商贸流通业信息化建设的短板, 也是制约商贸流通业数字化转型的主要障碍。
(二)数字技术与商贸流通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不健全
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商贸流通业的体验化、特色化、精细化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而商贸流通业又涉及零售、批发、仓储、物流、餐饮等多个领域和多个环节, 因此, 数字技术与商贸流通业融合发展是一个系统而繁杂的大工程。大湾区内各城市对于推动二者融合的战略还停留在探索阶段, 相关的配套政策不健全, 缺乏有针对性、有操作性的具体措施。面对商贸流通业涌现的新业态与新模式, 传统行业监管体制、监管标准与手段落后于行业发展。数字技术与商贸流通业融合发展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健全, 导致物流体系不完善、物流成本过高、数字化建设滞后。
(三)商贸流通业数字化转型的理念体系没有完全形成
大湾区内企业数字化进程不均衡, 大企业数字化进程较快, 中小企业数字化进程慢。面对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 一部分传统商贸流通企业对于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技术满足消费者需求, 推动数字化转型缺乏深刻认识。数字化转型投入成本高、风险不可预测导致企业“不敢” 数字化; 数字技术人才、技术储备不足导致企业“不会”数字化; 难以摆脱传统发展模式、依赖原有发展路径导致企业“不想” 数字化。这些直接导致部分传统商贸流通企业存在硬件设施陈旧、经营模式单一、创新能力不足、经济效益低下等问题。
(四)商贸流通业的数字人才供应链体系存在短板
北京、上海两地拥有的数字化人才占全国的1/3, 而深圳、香港、广州等数字经济发展较好城市的数字化人才占比不足12%, 大湾区内其他城市的数字化人才更匮乏。① 北上深是数字化人才首选城市, 在数字化应用人才和数字化专业人才的占比上, 广州均被杭州超越(见表1)。受到制度与资金等方面的制约, 一些传统商贸流通企业对高素质的数字技术人才与创新型商业领军人物的吸引力不足, 尤其缺乏既懂数字化运营技能又懂服务经营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数字商贸人才的社会化培训供给不足, 人才培养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 这也为粤港澳大湾区商贸流通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带来了阻力。
表1 数字化人才城市分布
数字化管理人才数字化应用人才数字化专业人才
北京 25% 北京 31% 北京 23%
上海 11% 上海 11% 上海 9%
深圳 11% 深圳 6% 深圳 8%
广州 5% 杭州 6% 杭州 5%
杭州 4% 广州 4% 广州 4%
成都 3% 成都 3% 成都 3%
南京 2% 南京 2% 南京 3%
苏州 2% 武汉 2% 西安 2%
武汉 2% 重庆 2% 武汉 2%
西安 2% 天津 2% 苏州 2%
资料来源: 脉脉数据研究院: 《中国数字化人才现状与展望2020》, 数据周期截至2020 年8 月。
三 “双循环”新格局下粤港澳大湾区商贸流通业数字化转型的新机遇
在数字经济的推动下, 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资源要素呈现加速流动的趋势。2019 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提出, “支持在深圳开展数字货币研究与移动支付等创新应用”, 为深圳数字经济创新及跨越式发展指明了方向。目前, 深圳数字经济发展已拥有坚实的产业及应用基础。广州已经率先启动了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试验区的建设, 2020 年3 月, 市政府出台了《广州市加快打造数字经济创新引领型城市的若干措施》。香港熟知国际标准及监管制度, 拥有国际领先的科研, 这是发展数据产业的强大基础, 也是对内地数字经济的有效补充。在5G 的加持下, 粤港澳大湾区内批发业、零售业、物流业、餐饮业等流通行业迎来线上发展新机遇, 数字技术发展支持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双轮驱动, 更多百亿级、千亿级的消费有望实现商业化。
(一)“在线消费”“居家消费”推动数字消费不断升级
作为数字经济最活跃的领域, 大湾区的电子商务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与以往的消费升级不同, 本轮新消费具有显著的数字化转型特征, 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对生产生活的融合改造, 改善了“互联网+ ” 消费的客户体验, 增强了消费者线上消费的黏性,产生的影响更为深远。“线下体验, 线上购买” “线下拉新, 线上复购” 等体验与购买的融合模式, 为零售商、品牌方注入新能量; “线上下单, 门店自提” “线上线下同款同价” 等下单与提货无缝对接的策略, 使购物过程更为顺畅, 线上与线下消费渠道融合加速了实体零售业的数字化转型。随着无人超市、无人货架等新零售业态的不断涌现, 数字化供应、人工智能、移动支付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的融入, 粤港澳大湾区的零售业正迈向一个崭新的时代———智慧零售。
(二)“线上直播服务”“云服务”等新模式不断涌现
粤港澳大湾区是全国网红直播最发达的区域之一, 具有靠近产地、原创设计、货品丰富等优势, 尤其是纺织服装、家居建材、珠宝玉石三大行业发展迅速, 广州的纺织服装产业、佛山的家具建材产业、肇庆的玉器宝石产业等, 都为网红直播电商提供了有利条件。2020 年初, 广州市商务局率先出台了《广州市直播电商发展行动方案(2020 ~ 2022 年)》, 提出16 条政策措施, 加强直播电商顶层设计。直播市场的空前繁荣催生了“零售+ 直播”“展会+ 直播” “房地产+ 直播” “餐饮+ 直播” 等新模式, 呈现出万店皆可直播的发展态势。通过“网红” 网络直播, 大量的体验需求得到满足。与此同时, 与“云” 相关的新兴服务业需求呈现井喷态势, “云直播” “云观展”等新业态的用户人数、日均用户时长节节攀升, 相关指标创历史新高。“云”成了“免疫力” “恢复力”, 也成了企业奔向未来的新动力。
(三)“无接触式”新型服务业发展前景广阔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使网络电商创新进程进一步加快, 生产性服务业线上经营模式持续创新, 无人餐饮、无人机配送、无人零售等“无接触式” 新型服务业态快速发展。2020 年3 月, 中国贸促会商业行业委员会发布并实施《无接触配送服务规范》, 这是国内首个无接触配送领域的团体标准, 为“无接触配送” 提供了具体的操作规范。作为一种新型服务业, “无接触式” 服务背后的强大支撑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一系列数字技术手段, 是对现有服务模式的补充与完善, 它将倒逼政府和企业运营加速升级, 促使服务链条更加透明、集成、可追溯, 大力发展“无接触式” 新型服务业, 既是疫情防控的需要, 也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的历史机遇。
四 “双循环”新格局下粤港澳大湾区商贸流通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政策顶层设计,持续优化有利于商贸流通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环境
根据国家“十四五” 商贸流通业发展规划, 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商贸流通业与数字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加强政策顶层设计, 加强区域规划与国家战略的衔接, 制定契合大湾区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明确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 推动商贸流通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从产业政策、科技政策、财政政策等角度, 改变传统的“重生产, 轻商业” 以及“先生产, 后销售” 逻辑, 以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市场竞争环境的快速变化。在大湾区内实施商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示范区的建设工程, 发挥示范区的带动作用, 积极推动存量商业资源的数字化转型发展。
(二)加快构建数字化商贸新体系,助力新业态发展与传统行业升级
数字化是企业进化的趋势, 也是企业升级的重要手段, 因此无论如何也要启动和推进。以此为契机, 将粤港澳大湾区传统的商贸、制造、服务等优势资源, 与新技术深度融合, 形成新产业、新业态、新贸易体系, 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加速数字商贸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 尤其是通过时尚创意、个性定制等新模式, 推动传统的生产模式和加工模式的整体变革, 并改变传统的技术创新模式, 让技术创新建立在有市场需求和数字商业支撑的基础上, 避免无效的研发、供给和资源浪费。政府要积极引导并协助小微商贸企业形成联盟, 集中各自优势, 完善和提高直播电商手段, 构建网络平台, 充分利用5G 技术, 运用社群工具、App 等手段, 进一步开展预约定制、网购自提、无接触配送、团购直达等服务, 促进消费者线上购买。
(三)鼓励和支持5G 与智慧商业相结合发展,推进商贸服务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
在大湾区各大商业集聚区、商业综合体率先铺设5G 基站, 重点支持与5G 相结合的新零售、新物流等新业态优先发展, 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数字商业基础设施, 助力扩大内需与消费升级。大力提升大湾区内企业电子商务的应用水平, 主要是提升电子商务应用覆盖面与渗透率, 增加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数、行业性公共服务平台的数量以及客户分布数量。重点支持商贸流通企业加强基础信息技术平台建设, 引导企业建设涵盖购、销、调、储等业务环节的信息系统和营销网络, 优化业务流通和交易方式, 提高电子商务运作能力。澳门可以围绕加强中国与葡语国家之间合作平台建设的定位, 在电商、会展、物流等领域, 打造区域性电商服务平台、中国- 葡语国家经贸合作会展中心等, 发挥对内紧密联系粤港澳大湾区, 对外联系葡语、拉丁语系国家的作用。
鼓励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智慧物流等新技术, 打通线上线下供应链,实现“无界零售”。支持电商新业态向居民小区、孵化器、工业园区、总部公区域延伸布点, 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 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依托大湾区科技企业多, 尤其是数字经济、区块链等企业相对集中的优势, 积极推广科技兴商。加强对商贸流通行业的大数据挖掘和分析, 建设完善的信息共享平台和服务平台, 借助信息化管理手段, 推进大湾区内商贸流通企业实现资源共享与信息共享。
(四)加快引进数字商贸人才,打造开放共享的数字商贸协同育人平台
在培养数字商贸人才方面, 要“两条腿走路, 两只手发力”。一是加大数字商贸人才引进力度。消除粤港澳三地人才流动不畅的障碍, 加快引入一批国际化数字人才团队。二是打造开放共享的数字商贸协同育人平台。鼓励高校联合商贸流通领域的龙头企业、行业协会, 建设“政府引导、高校主导、多元参与” 的数字商贸人才培养基地, 提供任务式、项目式研习营; 组建以行业精英、高校专家为主体的数字商贸师资队伍, 共同参与课程开发、实习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工作, 培养具有跨行业的知识认知, 能够将不同行业中不同参与主体的信息流进行整合式管理, 形成跨界人才, 实现高校数字商贸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所需创新人才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 王栋: 《云计算环境下运营商商业模式的创新策略》, 《数字通信世界》2019 年第1 期。
[2] 张浩、朱佩枫: 《基于区块链的商业模式创新: 价值主张与应用场景》, 《科技进步与对策》2020 年第2 期。
[3] 王烽权、江积海、王若瑾: 《人工智能如何重构商业模式匹配性? ———新电商拼多多案例研究》, 《外国经济与管理》2020 年第7 期。
[4] 李成义: 《服务经济、数字商贸流通经济与供应链的依赖性研究》, 《商业经济研究》2019 年第18 期。
[5] 徐小龙: 《数字技术革命背景下连锁超市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闽江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019。
[6] 李晓雪、路红艳、林梦: 《零售业数字化转型机理研究》, 《中国流通经济》
2020 年第4 期。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