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分析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体系结构的基础上,依据二维空间模型对产供销运作主体进行了初步分类,运用协同学和自组织理论分析了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系统的自组织化过程。分析结果表明,从产供销各环节横向运作主体构成的系统角度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系统的各个子系统内部主体有一个自组织化过程;在自组织化过程的高级阶段,生鲜农产品基地、生鲜配送中心和超市将分别成为三个子系统的主导力量。

关键词: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自组织化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识码:A

生鲜农产品是指由农业部门生产的没有或经过少许初级加工的,在常温下不能长期保存的初级食品,一般包括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品等农畜产品。生鲜农产品是中国消费者除粮食以外最主要的食物营养来源,在日常生活消费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生鲜农产品物流是为了满足用户需求,实现生鲜农产品使用价值而进行的生鲜农产品物质实体及相关信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物理性经济活动。具体地说,它包括生鲜农产品的收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分销等一系列环节,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生鲜农产品价值增值和组织目标[2]。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生鲜农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因此生鲜农产品物流系统也日趋复杂,系统性、整体性和动态性是生鲜农产品物流系统发展演化的必然趋势[3]。本文在分析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体系结构的基础上,依据二维空间模型对产供销运作主体进行初步分类,运用协同学自组织理论分析生鲜农产品物流主体系统的自组织化过程。 

一、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体系结构分析

生鲜农产品,特别是初级产品的供应链主要包括(初级)生产者、批发商和零售商三个主要环节[4],存在许多不同类型的运作主体,如图1所示,可以将其分解为三个复杂系统,便于分析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环境下的横向子系统的自组织特性,辨析它们发生自组织结构的条件。首先,三个系统均与外界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例如产品和种子的采购、产品供求信息交流等,因此它们显然是开放的;其次,系统内部各个组织主体之间发展不均衡,例如从生鲜农产品生产环节看,单个农户和大规模农场的生产规模具有较大的差距,各个系统均处在远离平衡状态;再次,各个系统内部又存在一些非线性动力学过程,例如,一个种植户生产技术的改进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带动附近其他农户的迅猛发展;最后,系统内部的个体,亦即子系统,所处的状态千变万化,系统状态不是个体状态的总和,而是一个总和平均的效应,因此必然存在涨落现象。可见,三个横向系统已经具备了系统自组织化的基本条件。同理,纵向三级物流节点(运作主体)系统也符合系统自组织化的四个基本条件。


图1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系统

Fig.1 Supply Chain System for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

 

二、生产主体自组织化过程分析

1.生产主体类型分析

近年来,国内外生鲜农产品生产正向规模化、品种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如图2,通过二维空间模型可以将生产主体类型分为4类:

生产主体类型I:自给自足生产模式。品类稀少,生产规模小,产出的生鲜农产品自给自足,一般不外销,例如禽蛋类和部分应季蔬菜的生产,国内农村比较普遍。

生产主体类型II:小农生产模式。品种较多,生产规模偏小,生鲜农产品部分外销,主要在当地集贸市场销售,生产模式以果园、小型渔场居多,在国内农村也比较普遍,但数量要比类型I要少。

生产主体类型III:批量生产模式。品种较少,生产规模较大,例如散户蔬菜的大棚生产,单一品类水果的批量种植等;产品以外销为主,除了少部分在产地集贸市场销售外,大部分都运往所辖地区批发市场。

生产主体类型IV:基地生产模式。品种较多,生产规模大;例如水产品养殖基地、蔬菜生产基地等。生鲜农产品销售渠道较为复杂,通常,大部分产品或者出口,或者直接运往消费地批发市场进行销售。


图2 生鲜农产品生产系统主体类型的二维空间模型

Fig.2 Planar Spatial Model of Main producing Body of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

  

2.生产系统自组织化过程分析

根据自组织理论的解释,如果原本分散的,彼此无关的、相对独立的各个事物形成了一个具有整体结构和功能的新的系统,那么这个新的系统就称之为组织,这一过程被称为组织化。

依据协同学自组织理论[5],生鲜农产品生产系统内部的各个运作主体在系统演变过程中相互竞争和协同,由于生鲜农产品需求弹性较小,对于应季蔬菜和水果,竞争主要体现在以较高的价格实现销售量最大化,规模化生产主体在竞争初期居强势地位,单一品类批量生产农户和生产基地的竞争尤为激烈,初期竞争主要体现在价格上,由于物流运作水平的参差不齐,物流成本成为另一个竞争焦点,随着消费者需求特性的变化,生鲜农产品品质的高低也是竞争过程中的关键因素,由此引起运作主体之间的协作,共同开发或者投资研制新的农业生产技术,以至形成区域生鲜农产品产销协会,协助政府部门实现对农产品品质的监控。

由于消费地和产地一致,对于小型散户来说,竞争主要集中在产品价格上。在生鲜农产品收获期间,随着竞争的持续和加剧,必然导致农产品价格失去优势,利润空间压缩,这时农户之间就会寻求合作,成立类似农产合作组织的合作主体,规范市场秩序,实现农产品的规模化采购和供给,由于零散农产品的快速集中和规模的膨胀,散户内部的竞争开始削弱,大量散户通过中介组织或协会在对规模化生产主体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由于销售范围的约束,竞争主要集中在生产区域内部,散户地竞争弱势地位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由此,在子系统竞争和协作过程中,规模化生产主体将成为序参量,支配整个系统向着稳定有序的方向发展,最终,农业合作组织的自发形成维系着散户的生存和发展,竞争中的合作趋向合作中的竞争,生鲜农产品生产更加注重物流成本的降低和产品品质的提高。

浙江省台州市是全国最大的西兰花生产基地,产量占全国总量的70%,前几年台州西兰花出口曾因不符合进口国的蔬菜农残标准,被“绿色”技术壁垒阻挡而损失惨重,为应对贸易壁垒,台州市通过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发展有机食品为目标,牵手农民闯市场,联合企业破壁垒,通过科技创新求发展,建立了规范的市场体系,确保了西兰花质量安全;山东省寿光市在蔬菜产业化生产方面走在全国农村的前列,在农药、种子、肥料、专业蔬菜合作、蔬菜运输、蔬菜销售、蔬菜加工、蔬菜配送等方面拥有数目庞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于寿光蔬菜产业化经营和品牌打造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集散主体自组织化过程分析

1.集散主体类型分析

如图3所示,集散主体主要指负责衔接生产和供应的运作主体,依据物流运作水平和功能完备程度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以下4个主要类型。

集散主体类型I:乡镇集市模式。功能单一,物流运作粗放;生鲜农产品集散规模小,运作主体多为商贩,大都通过汽车进行简单的短途运输,物流运作水平较低,集市仅仅服务于辐射范围内的农户,主要提供零售场地,没有仓库和其它配套设施,功能较为单一;

集散主体类型II:批发市场。功能较为齐备,物流运作水平不高;生鲜农产品品类繁多,批发市场具有批发、仓储、零售功能,冷藏设施较少,没有专业化的物流配送服务,物流运作以自营物流为主,总体运作水平偏低。

集散主体类型III:专业化冷库。功能不多,但物流现代化水平高;主要提供生鲜农产品的贮存服务,各类冷库保证了良好的仓储质量,长途运输和短途运输均由供应商和需求方负责,部分物流业务实行外包,总体运作水平较高。

集散主体类型IV:生鲜农产品物流中心。功能较多,物流运作一体化水平高;提供生鲜农产品储存、配送和展示等多种服务,冷库专业化水平高,消费地配送和供应物流外包给专业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综合运作水平较高。


图3 生鲜农产品集散主体类型的二维空间模型

Fig.3 Planar Spatial Model of Main Collecting-dispatching Body of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

 

2.集散系统自组织化过程分析

目前,在我国,上述集散运作系统中,批发市场和产地集市等主体形态占有主导地位。国际上生鲜农产品的集散已经呈现规模化和物流运作集约化的发展趋势。

鉴于集散系统满足自组织耗散结构条件,依据协同学自组织理论,现有的粗放的生鲜农产品集散系统必然会向更加有序的高级稳态结构演变。在产地、消费地相同的情况下,系统内部竞争主要体现在生鲜农产品销售市场份额的竞争,生产农产品的集散范围有限,区域内集市和批发市场竞争市场份额,当竞争走向无序,价格将成为焦点,同时造成生鲜农产品的流通渠道复杂化,此时竞争主体开始注重物流成本的降低,粗放分散的物流运作显然不可行,由此集散主体趋向合作,物流运作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单位运作成本,在此期间,针对农产品品质的竞争日益加剧,物流成本竞争协作原理的一致,最终推动了专业化冷库和现代化物流设施设备的升级换代,良好的协作使得散户生鲜农产品流通渠道合理化,区域内部中小型冷库成为一个重要的序参量,支配着系统向更高级的方向发展。

通过生鲜农产品流通渠道的分析,跨区域生鲜农产品集散由于运作环节多少不同,集散模式也多式多样,例如本地生鲜产品的外销可以通过本地批发市场也可通过外地批发市场直接集散,集散运作水平主要体现在时效和品质两个方面。竞争初期,由于物流设施和物流运作水平的差距,批发市场在和物流中心的竞争中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由于本身功能的巨大差别,加之降低物流成本的压力,在它们竞争协作过程中,批发市场有序化的发展可能朝着现代化配送中心的模式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呈现这一发展趋势。此时,物流中心等主体类型的竞争强势地位进一步加强,而对于生鲜农产品品质提高的追求,使得它们进一步走向协作,和区域内冷链体系一样,主体之间协作的紧密度的提高,必然会促进跨区域冷链物流运作水平的持续提高。

最终,不管是区域内还是跨区域的产供销将实现无缝衔接,具有高效物流运作效率的冷链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将成为集散系统的主要序参量,持续促进生鲜农产品集散渠道的合理化,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良好的生鲜农产品品质。

近年来,大型企业主导的生鲜配送中心发展迅速,例如苏果生鲜加工配送中心2007年建成投产后,为苏果近200家有生鲜项目的直营门店实施主要生鲜品类的直接配送,用于苏果超市自营生鲜产品的加工、冷藏、配送,预计年配送能力将达到10亿元;2006年北京投资上亿元的京客隆生鲜食品配送中心项目启动,占地2万平方米,将服务于40万消费者,可向市民提供近千种蔬菜、水果、排酸猪肉、冻品等生鲜食品;光明乳业拥有8700平方米的冷冻配送中心和200辆配备冷冻设备的运输车辆以支持它在全国32个省和地区的销售。

四、零售主体自组织化过程分析

1.零售主体类型分析

如图4所示,依据销售环境和运作主体规模的不同可以将销售主体分为以下四个主要类别:

零售主体类型I:街道小贩,零散水果店等。运作主体规模很小,分布较为零散,销售环境较差,既不利于购物,也不利于保障农产品品质。

零售主体类型II:农贸市场。运作主体规模较大,生鲜农产品品类齐全,易于规范管理,但是销售环境较差,缺乏专业冷藏冷冻设施。

零售主体类型III:超市生鲜卖场。水果、蔬菜、肉类和水产运营商相互独立,因此运作主体规模较小,具有良好的购物环境,生鲜农产品保鲜、冷藏和冷冻设备齐全。

零售主体类型IV:生鲜农产品超市。一般由大型公司开办,采取连锁经营模式,经营品类齐全,专业化的包装、加工、储存和摆放保证了良好的食品品质。


图4 生鲜农产品零售主体类型的二维空间模型

 

2.零售系统自组织化过程分析

基于生鲜农产品流通渠道的分析,目前,国内农贸市场和超市生鲜卖场等是生鲜农产品零售的主渠道。依据协同学自组织理论,在现阶段,由于批量小,销售的随机性强,在销售场地方面,街头小贩在与其它类型销售主体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地位,竞争的加剧必然淘汰一部分小贩,同时,竞争中的协作使得相当一部分小贩加入农贸市场需求稳定的销售环境。农贸市场与超市生鲜卖场的竞争尤为激烈,由于运营模式的不同,农贸市场在产品价格上具有相当优势,同时,大街小巷的高密度分布使得消费者触手可得,竞争初期超市具有一定的劣势,农贸市场成为此阶段系统的序参量,但是随着超市和农贸市场在物流运作方面的一定的协作,物流社会化水平提高,物流成本持续压缩,农贸市场生鲜价格优势将逐步丧失;当新的竞争焦点转向生鲜农产品品质或销售环境时,农贸市场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失去相当一部分市场份额,激烈竞争中的协作使得农贸市场向现代化生鲜超市快速转型,但是与已有的专业(连锁)生鲜超市还是有较大的差距,此时的竞争主体包括:改造后的农贸市场,新兴的生鲜超市和超市生鲜卖场;竞争中的协作必然使得零售网点分布进一步合理化,显然,此阶段生鲜超市和超市生鲜卖场是系统的主要序参量,而且很容易结为同盟,支配着系统向更高级更稳定的结构演变。

自2002年初开始,由福州市兴起的一场“农改超”的商业运动,在短短五年内席卷了北京、武汉、天津等大中城市,今后生鲜超市将是北京农产品流通渠道中的主要零售载体,北京市区400个社区商业中心今后均将建设规范化的生鲜超市或社区菜市场,其位置应便于社区居民购买;武汉计划新建10个生鲜食品超市,改造20个农贸市场,升级40个农贸市场,到2007年底,农贸市场将退出武汉城区,力争新建生鲜食品超市和农贸市场改造、升级的数量,占全市现有市场的85%以上。构筑以连锁超市为主导、多业态并存、布局合理、便民放心的食品流通网络。2004年天津对15个农贸市场进行改造,“升级换代”为生鲜超市,农贸市场超市化改造以后,经营的品种、数量原则上应不少于原农贸市场,其蔬菜、水果、鲜活水产品、生鲜冷冻食品都应达到相应的数量;经营规模应达到1000至3000平方米,应配备符合标准的保鲜设备、制冷设备和蔬菜农残检测设备。

五、结语

以上供应链体系结构分析和自组织理论分析表明,从产供销各环节横向运作主体构成的系统角度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各个子系统内部主体有一个自组织化过程;在自组织化过程的高级阶段,生鲜农产品基地、生鲜配送中心和超市(卖场)将分别成为三个子系统的主导力量。目前,我国生鲜农产品的生产、集散和销售逐步趋向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这将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提高食品品质和食用安全性。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咨询

微信咨询

我要投稿

立即
投稿

我要分享

我要评论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