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蔬菜之乡”寿光,始终奔腾着一股创新奋进、锐意进取的生机与力量。

三十多年前,冬暖式蔬菜大棚从这里发源走向全国。三十多年来,寿光倾心种好“一棵菜”,从昌潍大平原的普通县城,成长为“买全国、卖全国”的蔬菜集散地,最终三产融合发展、城乡一体百姓富足,形成全国有名的“寿光模式”。

“寿光模式”的最大成功,在于始终坚持以产业为核心,围绕全要素、全产业链创新探索,将种菜这一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成现代化的高效产业,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变革,进而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胜利的重大历史时刻,记者来到寿光,在火热的发展前沿与乡村振兴实践中,在一颗种子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条轨迹中,探寻“寿光模式”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引领作用及启示意义。

打好种业“翻身仗”,牢牢占据“种什么”的主导权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也是寿光蔬菜产业的源头。

寿光蔬菜蜚声海内外,而在2011年前的十年间,寿光的蔬菜发展,却存在着被“卡脖子”的风险。上世纪末,全球顶尖的种子公司纷纷进驻寿光,因为产量更高效益更好,进口种子迅速取代了国产种子。

抓住种子话语权,才能抓住蔬菜产业发展的命脉。寿光人深知种子的力量,把抢抓种苗研发作为抢占现代农业制高点的重大举措,自2012年开始相继出台蔬菜种业发展扶持政策,拿出专项资金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近十年过去了,今天的寿光,国产种子的研发力度持续加大,新品种不断诞生,竞争力不断增强,民族种业正在奋力崛起,外国种子的市场垄断正在弱化。



位于稻田镇的寿光蔬菜小镇,展厅内陈列着几十种自主研发的新种子,旁边则是这些种子结出的果实,颜色各异的小西红柿、形状各异的小黄瓜、五彩缤纷的小南瓜、莹白如玉的苦瓜、各种口味的辣椒不断为消费者带来全新感受。其中的“水果辣椒”,不仅脆甜可口,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市场价格是普通甜椒的5倍。

十年如一日抓种业发展,经过不断投入和培育,该市从事蔬菜种子及育苗的单位发展到401家,自主研发蔬菜新品种140个,其中获得植物新品种权保护的蔬菜新品种82个。

“经过试种,国产种子品质、口感都不错,也耐运输、储存,一点不比外国种子差,而且价格低很多。”古城街道西范村,有着20多年蕃茄种植经验的范庆军见证了国产种子的崛起。

这些国产种子经受住了市场的检验,得到了市场的认可。目前,国产种子在寿光的占有率由2010年的54%提升到70%以上,其中黄瓜、圆茄、丝瓜、苦瓜、豆类、西葫芦、甜瓜、樱桃番茄等作物国产品种占有率已达90%以上,形成了国产化种子占主导地位、种子价格回归合理区间的新格局。

端好“中国饭碗”,种好“中国蔬菜”。借助潍坊国家农综区设立的机遇,寿光加快集聚国内外顶尖资源,全力以赴打造“种业硅谷”。

在国内,建立国家级蔬菜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国家现代蔬菜种业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农业农村部蔬菜种子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寿光分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寿光蔬菜研发中心等国字号平台相继落地,成立了国内唯一的蔬菜感官评价实验室,正在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建设国家蔬菜智能分子设计育种创新中心;走出去,与荷兰、以色列等国家展开合作,建起了全国唯一的蔬菜分子育种公共实验平台,跨入了分子育种的新时代。

在国产种子的奋起直追中,寿光蔬菜产业不仅逐步换上了自己的“芯片”,并且完成了从“种菜卖菜”到“育种卖苗”的历史性跨越。“育繁推一体化”,年育苗量达17亿株,寿光成为全国最大的种苗繁育基地,90%以上的寿光菜农不再买种子而是直接买苗子,蔬菜生产由此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专注种好“一棵菜”,走出高质高效高端发展之路

怎样把菜种好?从在寒冬腊月种出顶花带刺的黄瓜开始,寿光就一直在探索创新,踏出了一条科技化支撑、标准化引领、组织化发展的路子。

从最初的“土棚子”到嫁接互联网的第七代大棚——“云棚”,寿光蔬菜种植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只要点开手机APP,就能随时看到大棚里的温度、湿度等数据,能用手机遥控卷帘、放风、浇水等,在家喝着茶、哄着孩子就能办了。”洛城街道东斟灌村54岁的李义海说,原先两口子只能种一个棚,现在能同时管理好几个。

“云棚”的出现,让寿光蔬菜生产从“汗水农业”迈向了“智慧农业”。一方面是劳动强度的降低,菜农们挺直了腰板。另一方面是实现了对光、温、水、气、肥等生产要素的精准调节,蔬菜无论是产量还是品质都有了大幅提升。

目前,寿光80%以上的新建大棚采用了智能温控、水肥一体化等物联网技术,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贡献率达70%。

以新技术、新设备、新模式的集成推广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蔬菜大棚更新换代之外,寿光还探索建起了中国(寿光型)智能玻璃温室,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领衔规划设计,应用了120多项专利技术,比“荷兰模式”降低耗能一半以上,精准水肥、潮汐灌溉、智慧气象、智能调控、智能工厂、多功能机器人等尖端设备一应俱全。



寿光型智能玻璃温室为全国蔬菜生产竖起了全新的“风向标”。

除了生产设施的现代化,寿光蔬菜产业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将30多年积累的种植技术和经验集成为了标准,从靠“经验种菜”到靠“数据种菜”,蔬菜生产更高质高效。

将“寿光标准”升级为“国家标准”,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落户寿光,全面推行从种苗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标准建设,实现蔬菜高质量、高品质、高颜值。

落地以来,中心已经编制完成了54项蔬菜全产业链技术规范。这些标准规范正在加速走向田间的大棚。一场按照标准化、规范化、精准化种植蔬菜的“绿色革命”,正在从寿光输出到全国20多个省市,全国新建大棚中一半以上拥有“寿光元素”。

质量兴农标准先行。寿光实现了由生产蔬菜到打造蔬菜品牌,再到制定蔬菜行业标准的“三级跨越”。

在寿光蔬菜发展历程中,合作社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搭建起了组织化的经营体系。

领风气之先,这里建立了全国首家蔬菜合作社联合社。创新推行村“两委”领办合作社,每个镇街都建有现代化农业园区,80%以上的农户进入产业化经营体系,80%以上的园区蔬菜以品牌形式进入市场。“家庭分散生产”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带动了传统生产种植模式加快向现代、高端、标准化的模式转变。

科技、标准、组织,犹如“三驾马车”,让寿光蔬菜品牌始终处于品质高地。

新农人勇立潮头,回答“谁来种菜”时代命题

农民是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体力量。在寿光蔬菜的发展中,农民始终是一个很关键的要素,其技术、能力和市场素养状况,直接决定着农业发展的质量、速度和效益。

一代代菜农走过来,为什么始终被学习?生长于“农圣”贾思勰的故乡,寿光菜农先天就有一种首创精神。

如何不依靠农药解决韭菜病虫害问题?寿光的老农人发明了“在夏天最热的正午地里浇透水,然后盖上两层地膜,通过高温杀灭虫卵”的办法;种出来的胡萝卜大小不一影响销售怎么办?在技术还不发达的前些年,菜农想到了从蔬菜的源头种子入手,选择大小质量接近的种子,以此做到了品质控制……

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并加以引导,寿光把提高农民素质、培养职业农民紧紧抓在手上,努力造就“具有新思维、新眼光、新技术、新追求,对农业新业态、新产品的接受能力较强”的新型职业农民。

在寿光市纪台镇殷家村标准化园区里,种了三十多年地的“老农民”殷明俊有了新身份——成为园区里的一名“职业工人”。他告诉记者,以前种菜遇到难题,只能向周围有经验的老种植户请教,但是往往每人一个办法,没有一条标准。参加了职业农民培训,他带着种菜中的难题去学习,种植也有了科学标准,还被现代农业高新技术集成示范区聘为技术员。

职业培训带来的不仅是技术的不断升级,更重要的是经营理念和发展思路转变。化龙镇西丰村的张建华参加职业农民系统培训后,潜心钻研盆栽韭菜,注册了“脆鲜碧”商标,亩均收入达到了3至5万元,远远高出温室大棚。“整合周边的种植大户,成立合作社,产品销全国,我感觉做农民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

立足创新提升“寿光模式”,回答好“谁来种菜”这个农业发展中的时代命题,寿光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和蔬菜产业优势,通过“校园”把涉农专业学生培育成“准新型职业农民”,通过“田园”把社会农民培育成“新型职业农民”,开展了30万农民科技大轮训工程,全市技术农民达到2.5万人,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老农人不断升级新本领,年轻人返乡的也越来越多。在洛城街道东斟灌村村民李万庆的蔬菜大棚里,五彩椒挂满枝头,各种先进的农业设备齐全。李万庆告诉记者,自己技校毕业后干过汽修、做过技术工人,2013年在父母的劝说下回村做菜农,几年时间尝到了农业带来的“甜头”。

同样出身农村的王磊,十几年前毕业于寿光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经过多年的创业实践和市场磨砺,如今已是寿光市圣晨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公司除育苗外还专注于番茄新品种的自主研发,年收益达200余万元。

在寿光,“80后”种大棚的有2万余人。

老农人的与时俱进、“农二代”的成长、王磊们的富裕,成为寿光的一道剪影。这道剪影折射的,是“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的转变,是“农民现代化”的进程在加快,这既是农业现代化的人力保障,又是乡村振兴的力量源泉。

做活大市场,畅通“从田间到餐桌”的供应链

平均一分钟就有8526公斤寿光蔬菜销往海内外。

“在寿光,没有买不到的菜,也没有卖不出的菜。”这是农业产业大发展与专业市场大流通相结合带给寿光的底气。

凌晨2点,城市还在沉睡中。而寿光地利农产品物流园里已是车水马龙——在这个亚洲最大蔬菜市场内,来自全国各地的蔬菜交易商络绎不绝,蔚为大观。

“本地菜农大多半夜就摘菜,凌晨两点送过来,从上海、福建等外地来的菜在五点开始交易。到六点,近万吨蔬菜被送往全国各地。”地利物流园市场部经理孙向明是个“老市场”,他告诉记者,这里日交易量最高可达1500多万公斤,交易额3500余万元,辐射范围达20多个省市和韩日俄等10多个国家。

市场是产业发展的龙头,决定了产业发展的空间和命运。寿光在发展蔬菜产业之初,就把市场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把眼光投向全国,并在发展壮大中逐渐走向国际化。

地利农产品物流园总经理助理国明茜介绍,他们成立了电子结算中心,采用一卡通方式结算,交易品种、交易量、交易额、产地等信息全部是实时、准确的。鉴于此,寿光蔬菜价格指数在2011年正式发布。

寿光蔬菜市场的不断升级提升,使寿光蔬菜不但占据了蔬菜生产高地,而且全面占据蔬菜产业链的上下游高地——信息、价格、营销、物流、储存、加工高地。这里不仅成为全国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还是价格形成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

影响着全国蔬菜价格体系的大市场,将千家万户的农民,与千变万化的市场相连,撬开了分散经营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以大型综合市场为龙头、1356家村头地边集贸市场为基础,不但寿光蔬菜没有出现滞销和菜贱伤农的现象,而且外地菜也在这里同台交易,为缓解各地卖菜难、搞活农产品流通做出了全国性的贡献。

“五渠通天下、四海集一市”。

农超对接、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等新型营销模式快速跟进,全市5000多种蔬菜和种苗实现了网上销售,成为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市。以此为契机,积极推动供应链与互联网、物联网深度融合,搭建覆盖全国的全产业链数字蔬菜供应链,打造蔬菜产业供应链的“寿光模式”。

年初,寿光蔬菜产业控股集团与京东物流达成战略合作,依托大数据、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打通寿光蔬菜从育种、种植、交易、加工、储运到物流的全环节、端到端的蔬菜全产业链数据。

线上”菜篮子”也迈出了新步伐。寿光农业发展集团与多多大学签约,构建蔬菜产销大数据库,共建寿光蔬菜数字化上行机制,寿光的主要蔬菜标杆企业陆续入驻电商平台并开设旗舰店。

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一路走来的寿光蔬菜,产业链更强劲,供应链更畅通。

就在不久前,寿光蔬菜入选全国2020年首批优势农产品特色产业集群,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工作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

从一棵菜到一个产业,从一个产业到一种生态。在全产业链的转型中,寿光蔬菜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演进。

寿光的成功做法启示我们,实现乡村产业振兴,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遵循产业发展规律,抓牢产业竞争的每一个关键环节,才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引领地位,才能使农业真正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真正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咨询

微信咨询

我要投稿

立即
投稿

我要分享

我要评论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